电话交换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人工交换阶段
磁石式电话交换机:最早出现的交换机形式,用户需要自备供电电源。使用时,呼叫方摇动电话机摇柄,发电机产生电流使交换机侧振铃,话务员手动操作塞绳连接通话双方,完成通信接续。这种交换机设备简单、容量小,如常见的有 10 门、20 门等不同容量的型号。
共电式电话交换机:专为共电式电话用户接续,由交换机集中为各用户供电,相较于磁石式有所进步,但仍需话务员大量的人工操作,效率较低。
机电式自动交换阶段
步进制电话交换机:1891 年由美国人 A.B. 史端乔发明,是世界上第一部自动交换机。它以机械动作代替话务员接线,由选择器和继电器组成。用户拨号时,选择器随拨号脉冲电流改变接续位置,自动接通主叫和被叫用户线路,但存在杂音大、维护工作量大等缺点。
纵横制电话交换机:1926 年,瑞典推出了第一台纵横电话交换机。它采用纵横接线器作为交换网络中的接续器件,用推压式接点代替步进制的旋转滑动接点,动作轻微、接触可靠、杂音小、通话质量好,且中继方式灵活,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应用。
电子式自动交换阶段
程控模拟交换机:1960 年,美国贝尔系统成功试用了储存程式控制交换机,并于 1965 年开始运营,这是世界上首部程控电话交换机,标志着电话自动交换控制技术从机电式转向电子式程式控制。它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电话接续,比机电式交换机有了很大进步,但传输的仍是模拟信号。
程控数字交换机:1970 年,法国首次部署了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,实现了全电子化和从模拟空间分隔交换向数字分时交换的转变。到了 80 年代,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技术日趋成熟,具有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功耗低、功能丰富、稳定性强、维护便捷等特点,还能提供缩位拨号、呼叫等待等多种新服务功能。
软交换阶段:随着 IP 技术的发展,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。它进一步强化了业务生成与呼叫控制分离,以及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承载相分离的思想,使 IP 电话业务的控制和生成独立于媒体传输网络设施,能更灵活地实现 IP 电话及相关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的融合,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扩展性。
目前,电话交换机在技术上不断向智能化、融合化、云化方向发展,以适应 5G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需求和用户对多样化通信服务的要求。